我的鄰居是看守所
文/江雅筑(監所關注小組秘書長)
(圖:居民住家窗外的夜景,即是台北看守所/作者提供)
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看守所原始位置在台北市愛國東路一號,民國64年,因著台北市都市發展迅速,選擇搬遷至新北市土城區立德路上,45個年頭過去,土城的都市發展也逐漸將臺北看守所包圍起來。
臺北看守所當初遷建時劃入土城都市計畫內,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亦同時規劃座落於土城區,目的是業務上的方便往來。民國67年臺北少年觀護所也遷至土城,民國99年因收容女子人數漸多,在臺北看守所旁分出臺北女子看守所。由於過往土城區有「臺灣仁愛教育實驗所」(現為新北市後備指揮部)設置於此,因此亦有人揣測當初會選擇將矯治單位設置於土城是否有所關聯(未證實)。
土城的臺北看守所被在地人暱稱:「土城看守所」,伴隨著土城人經歷45年,儼然成為土城的著名地標之一。隨著人口擴張與都市發展,臨近板橋、中永和的土城,至今也有捷運、市立醫院、高速公路、大型百貨商場……等象徵都市化的設施。民國61年發布的都市計畫原規劃容納區域人口為47,000人,但民國68年就已突破此目標,民國99年就更突破23萬人至今,臺北看守所附近一帶被大樓緊緊包圍、人口稠密、土地不敷使用,民國108年新北市政府城鄉局進行第三次通盤檢討,確定臺北看守所未來將搬遷至土城彈藥庫。看守所的命運重複經歷因都市發展而來的被排擠。
臺北看守所內有「臺北監獄分監附設刑場」,加上過往關押過許多知名人士,於民國83年前更是多次發生收容人脫逃,各種累加起來在這建物身上的事件,使得這棟建物增添神秘色彩,也獲得「天下第一所」的封號。
「看守所是我家鄰居」這樣的景象,對居住在周邊的居民來說如何看待?被定義為「鄰避設施」的矯正機關,為何周遭的人數逐年上升?居民們對於看守所的想法又會是什麼?我在今年開啟對住在看守所附近的鄰居進行田調訪查,試圖建構起這塊區域過往的脈絡,人們選擇定居於此的原因?與看守所之間的回憶故事?對於矯正機關的心裡想法?居住看守所旁是否有相異的生活模式?……等。
更重要的,過往我們討論到司法相關議題,會選擇認為對於社會重要的議題作為切入討論的基礎,通常會進入參與討論的民眾,也多半就已屬於平日會關注社會各類議題的同溫層。對於庶民內心真實的想法,其實較難接觸與得知。今年我以文化部計畫進入對臺北看守所周邊進行居民的訪談,以場域為基礎,接觸到許多原本對司法相關議題無關注的民眾,也更貼近理解一般民眾如何看待鄰避設施與社區融入的思考。計畫累計將近80位看守所鄰居參與進入訪談,大致整理出看守所的鄰居們對於這棟建物的相關回憶。
一、購屋在此的原因
在人口特質上,多數受訪者是外移搬遷進入,居住年資由20多年至40年,較年輕的受訪者即便是在土城出生,其父母也是由外地移入,充分顯示人口的移居與都市發展之間的關聯性。
這裡由大量移居人口組成,當初會選擇居住在看守所旁,所持的理由最主要為:「房價較鄰近區域低」,20多年前看守所周邊禁建解除,突然大量公廈型社區興起,公廈社區的便利管理機制、嶄新建物、房價又較鄰近的板橋、中永和低,成了當初許多小資夫妻的最佳選擇。許多居民表示20多年前遷入時就已聽聞看守所未來會搬遷,未來可能會更改為公園或其他公共設施,在抱持著期盼下選擇入住。
另外,也有選擇居住看守所旁的居民抱持正面想法,除了房價以外,也有人提及:認為住旁邊具備基本安全性(看守所內有警備人力);附近為住宅區及公務機關為主,場域寧靜受干擾度低;鄰近兩間學校,小孩上學方便……等。
二、有名人當鄰居
看守所只要遇到名人入住或執行槍決等重要事件,最直接影響的是周遭交通狀況,例如SNG車包圍看守所、抗議群眾會由外地包遊覽車而來,居民對此狀況表示已習慣,甚至左鄰右舍間會彼此提醒路況,也有居民表示曾經因為好奇而前往觀看。雖以理智來看,重大事件與居民的實際生活無直接關連,但會引發居民的討論或在意,成為居住在此的一個共同話題,對於居民來說,名人入住的話題如同:「早安!」一般自然,完全不感覺刻意。
重大事件印象的討論,附近居民最多提到的陳前總統的進住,因著媒體不間斷的報導,也成為居民間最熱門的話題;另,民國103年鄭捷案,許多本地與外地人從事發後就開始一路包圍:警局、法院、看守所……等場域,在當時都能看到群眾情緒激動地聚集,執行槍決時也有民眾在旁等候圍觀。成了當地居民的共同記憶。
三、與看守所之間的互動性
人生活在某個場域內,即便矯正機關再怎麼與日常生活切割,但觸目可及的建物,在本質上就已產生了連結,如同上述重大名人入住所引發的波瀾。與居民談到和看守所之間的回憶,切入更細緻的日常生活內所感覺到的情緒,從每個人的生命故事裡建構多元的心理感受。
寧靜停滯感
看守所周遭的樹木繁茂,商家稀微,即便是白天也經常是渺無人煙的狀態,入夜後更是只剩稀疏的聲響,雖有居民說會看見更生人或「非一般人」在附近便利商店駐足,但並未影響過實際生活狀態。
由於看守所一帶主要以住宅和學校為主,幾乎沒有商業活動,因此受訪者均表示只要走到附近,就好像進入時光停滯的隧道裡,發展非常緩慢。
對於區域是否需要發展這件事情,持反對意見的居民,認為過往在這裡曾經留下過的痕跡消弭,對情感上來說仍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失落,例如過往北女所牆面彩繪由鄰近國中小學童繪製,在其逐漸斑駁後,目前已由無任何特色的白牆取代;過往臺北看守所與清水國小中間是一片居民休憩用的空地,兒時追逐螢火蟲的記憶都在此,當道路開發後,只剩回憶能夠懷念;反對居民也擔心看守所搬遷後,隨之而來的大型開發讓這片區域變得擁擠。
更多是持中性立場的居民,因為在旁邊共存了多年,看守所的存在實際並未造成實質困擾,看守所是否要搬遷或場域再利用,認為這是政府應該要審慎思考的。
鬼神之說
居民在談到這裡有死刑場這件事情,多數是好奇大於恐懼,畢竟死刑的執行是不公開的,許多年紀較長的受訪者表示聽到「蹦蹦」的聲音,其實也不能確定是不是槍決,隔日會去買報紙來確認。對於死刑執行的細節,受訪的專業人員分享許多細節,但對一般居民來說,他們僅能透過媒體來猜測狀況。也會好奇為什麼選擇此處設置刑場而不是其他區域,尤其在現今臺北看守所與鄰近居民距離太過密集的狀況,只要有相關執行消息或重大事件,從周遭大樓往下拍攝看守所內部可以說是一覽無遺。
雖死刑執行對於居民來說並沒有實質影響,但也有住在附近的居民為求安心,會固定於中元節社區大型普渡時,邀請道士到社區內辦理儀式,甚至使用的菜餚是和四海會客菜餐廳所訂購,非常有在地感的活動。
教育層次的思考
土城清水國小正對臺北看守所,校內也發展出實習法庭的特色教育,清水國小內有許多家長是在看守所或地方法院工作,也因此融入了在地特色發展出教案。
訪談清水國小家長會內的成員時,他們認為教育由國小中年級開始是一個非常適宜的階段,太小的孩子可能不能理解具體的規則、更大的孩子則已經有既定的框架,從小置入司法教育對孩子而言,雖從形式層面來看以「儀式感」的操作為主,但在過程裡讓孩子可以理解道德價值與法律層面的判斷。
訪談中遇到早年未接受學校特色教育的受訪者,多會提到家裡的長輩或學校老師在教育孩子時,會以「不乖就把你送去看守所」作為起手式,直接跳過許多步驟,有受訪者表示在幼年時期不清楚看守所實際的功能,長大後自己透過媒體或網路搜集相關資訊去認識「鄰居」,深刻認為從小對於司法的相關教育是重要的,並非是理解機關功能就能喝止犯罪率,而是理解為何司法機關之於社會的存在意義和功能,在過程裡能夠學習到價值明辨的思考層面。
另外,由於看守所經常會有穿著背心的勞動服務者在周邊清潔環境,對於居民來說已司空見慣,也大力稱讚收容人對社區環境維持的功能。
而建物存在的本身,就已具備教育意涵,許多受訪者亦提及假若未來看守所真的搬家,也會很希望留存部分建物和解說牌等等,讓在社區內生活的孩子可以更近距離的理解「什麼是看守所」。
四、後續對相關議題設計的延伸思考
由於篇幅的關係,過程採訪的故事敘述可以至FB粉專「收故事盒子」觀看,在此就不再細述。今年行動的主要目的除了重新找回居民在場域內的記憶、建構完整的場域故事外,更重要的是理解一般民眾對於司法相關議題的思考脈絡,是否有更貼近民眾需求的點能夠切入進而對話。採訪行動內,與受訪者之間的對話也產生出許多有趣的火花,更瞭解常民視角如何看待被定義為「鄰避設施」的場域。受訪者最多的回饋整理如下:
為什麼死刑場要選擇在這裡?
一般老百姓可以進看守所參觀嗎?既然它是我鄰居,也會很想瞭解看守所裡面的硬體設備和管理狀況。
想理解看守所目前的內部管理監控形式、對危機管控的流程,如果居民瞭解會更有安全感。
有些收容人進出頻繁,很好奇看守所內的教化是否真實有幫助,會想要聽看守所內部的管理人員可以分享在裡面工作的真時狀況,希望這些人出來之後能有所改變,畢竟他們都會回到社區,可能是我們的「鄰居」。
目前清水國小有司法教育,土城其他學校也有參觀法院的校外教學。對孩童的教育是司法教育最基礎必要的工作,但更多的是住在周邊的居民、鄉土與特色教育推廣前沒有接受過這些教育的人,未來能透過哪些管道和方法理解司法機關的功能?也會覺得一般居民對這些設施的理解很重要。
看守所裡面的職員如果走到學校裡面介紹他們的工作內容,可以讓小朋友更了解看守所的功能,不僅僅只是管理犯人或關犯人而已,也讓小孩認識社區裡有多種職業的人在裡面。
如果想要關懷住在裡面的收容人,以入所志工的型態來說門檻很高,是否有其他不同形式的關懷方法?
如果看守所裡面的監所特色產品可以規劃出社區內的對外商店,對居民來說也很有幫助,也很有社區連結感,而且居民可以更快的幫助到裡面的人。
上述這些在訪談中陸續搜集到受訪者對於看守所或司法機關的好奇,會發現受訪者以他們居民的角度所提出的提問,都是與居民生活脈絡裡深刻相關的,與計畫初期在FB社團調查網友對於看守所的印象,跳脫地標以外的更多思考。上述提問的內容或許有些部分已經有團體或司法機關在進行,但仍不夠普及,而當居民每天都與看守所朝夕相處時,也會多了許多不同的觀看,以及對於司法系統的好奇提問。
相信這些從居民而來的提問,未來由倡議者角度要如何切入常民生活內的設計,都是很值得去延伸思考的。許多居民的提問內容,其實監所關注小組目前在民眾參與的部分,也透由各種方案去突破,包括「穿越高牆通信計畫」、「各類基礎或進階議題的討論座談」、「參訪監所計畫」……等,歡迎加入監所關注的行列,讓我們能夠更貼近生活,更理解司法議題與自己的距離並沒有很遠!
Comments